我們為何要替沉默的前線保護者發聲

提到2021年的大小事時,「挑戰 」是最常想起的詞語。歷經三年的新冠戰疫,我們仍然未回歸常態。目前,香港正處於第五波疫情之中。

醫護人員站在抗疫最前線,在背後默默付出。他們適應變化不斷的環境以遏制疫情,是真正的勇士。外界對他們著墨不多,但香港耀中一位校友已準備好把她的故事娓娓道來。

Jacqueline Wong(香港耀中2004屆畢業生)是香港醫院管理局的藥劑師,身為抗擊第五波疫情的無名英雄之一,她非常謙遜務實,「我從來不認為自己是英雄。」她實事求是地說,「我沒有直接接觸過新冠病人」。這或許是自謙,但在此刻,是時候為一眾默默付出的保護者送上掌聲,感謝他們的努力。

如諺語所說,能力有多大,責任就有多大,它還伴隨著巨大的壓力。在香港,年長病患眾多,情況令人擔憂,醫生需要為安老院的每位院友提供應急包。隨著大量處方不斷湧至,Jacqueline有時候覺得自己像血汗工廠生產線中的工人。

「我們在疫情高峰期人手短缺,分身不暇。」她形容,「為滿足需求,不得不從各處重新調配人手。這是很困難的,我對所有人努力不懈和不屈不撓地工作表示非常讚賞。」這是集體努力的成果。為保護弱勢的人,所有工作人員都把個人安危置之度外。

值得慶幸的是,香港的第五波疫情似乎漸趨緩和。然而Jacqueline提醒,「我們仍須保持警惕。」像她這樣的無名英雄,為堅守崗位而作出了巨大犧牲——要租地方單獨居住,不能與家人和朋友見面。重要的是,我們不應把他們的犧牲視作理所當然。

隨著疫情在4月份進一步放緩,Jacqueline希望大家都能在社交和社交距離之間取得適當平衡。新冠疫情在於如何適應變化,新的變種病毒可能也不可能再次出現,無法未卜先知的我們必須保持警惕,「健康安全地度過2022年」。感謝Jacqueline和我們全部前線醫護人員。你們絕不會被遺忘。

為年輕領袖提供護欄和目標的教練

隨著四月的到來,校友施琨琪分享了她的成功故事,以及在不確定時期增強自信的技巧。

一個能幹的教練可以使一個人徹底改變。這是香港耀中2008屆畢業生施琨琪經常說的一句話。她是中層管理人員和即將擔任領導職務人士的教練,也曾是全球耀中耀華校友顧問委員會的成員,在返回香港之前曾在北京擔任四年的區域代表。這次我們有機會與她交流,聽聽她的分享。

琨琪獲得國際教練學院的專業教練認證資格,並持有國際教練聯合會的註冊專業教練執照。她很自然地喜歡上這個行業,因為她一直熱衷於支持努力奮鬥的人士。成為專業教練之前,她曾在跨國公司擔任管理咨詢顧問九年,以各種方式幫助人們實現目標。

琨琪表示:「諮詢和教練有類似的技能組合,我認為教練是我職業生涯中的一個自然而然發展。」她形容這是有意義和有價值的經驗,「在我的教練課程中,通過見證客戶的積極變化,我獲得了能量和信心。」她現已成為一名非常成功的專業教練。

曾擔任全球耀中耀華校友顧問委員會成員的她,揚言享受每一刻,「我相信學校培養全球公民的價值觀是一項與眾不同的特質。」她認為,「我們應該不斷地與校友們重新聯繫,建立一個強大的全球網絡。」

任職委員會期間,她需要協調2021年虛擬校友周的主講嘉賓 ,瞭解到擁有各種人才的網絡是何等重要。

琨琪利用自身作為認證教練的經驗,為大家提供三個關於生活方式轉變時,如何管理壓力的專業提示。在疫情影響下,這些建議尤為適合。

  •  承認你自己有壓力,這是人們面對突發情況時的正常情緒狀態。
  • 注意自己在壓力下的行為。觀察你的想法並作出質疑,它們是基於事實嗎?考慮你的思維何在當前時刻幫助或限制你。仔細觀察你的行為並作出質疑,你的行為在這情況下是否合適,它將如何幫助你或使你受益?
  • 一次只做一件事,從小事做起。這將有助於獲得信心並讓你有事情受控的感覺。

最後,琨琪鼓勵我們的校友在疫情期間要堅持下去,「我明白這是一個壓力很大的時期,有很多干擾,但不要忘記你的個人目標和熱誠,去發現能夠長期幫助你的好事物,並去做吧。」

追尋你的繽紛夢想

如果你曾參與香港耀中的年度音樂劇,定會對Allan Nazareno先生感到熟悉,他是學校製作的導演。你亦會知道,肩負起化妝及服飾工作的幕後工作人員是何等重要。

2012年香港耀中畢業生羅詠勵(Vanessa)分享她從三年級展開的故事。她修讀IB文憑課程時,首次出現以化妝作為職業的念頭。其後,她在紐約成為一名專業導師,並一邊修讀化妝課程。Vanessa一直以來的夢想,是成為一名國際化妝師。她2011年在學校音樂劇《國王與我》擔任首席化妝師後深受激勵,決心向夢想進發。

「當Naz先生邀請我擔任《國王與我》首席化妝師時,我受寵若驚,因為我從未領導及統籌過百位表演者的化妝。雖然製作團隊有成員協助化妝,但他們對舞台化妝經驗尚淺,我需要想出不同的計劃,先教授他們舞台化妝,之後把他們分成小組工作,以確保整個團隊的效率。那是一次難得的經驗,讓我很有成就感,亦意識到自己對化妝的熱誠。」

「當我修讀IB文憑課程的戲劇學科時,Naz先生給予我很大的支持。他鼓勵我追尋成為專業化妝師的夢想,甚至在2017年聖誕時與家人到紐約探望我。」Vanessa說到這裏,眼泛喜悅的淚光。她十分感激學校給予的機會和Naz先生的鼓勵,沒有這些支持,她不會走上這條追夢之路,更遑論在業界中出人頭地。

「有機會在外地工作及進修無疑擴闊了我的眼界。我曾與一些全球知名的設計師和藝術總監合作,我的夢想是成為他們的一份子。如果不熱愛這份工作,尋夢之路將舉步維艱。娛樂行業競爭激烈,甚至會荼毒人心,這裏的人會對你作出尖酸的評價,除非你證明自己有實力,否則很難贏得尊重。」Vanessa在紐約完成時裝騷的工作後返回亞洲,先後到訪南韓、上海及廣州,現已回到香港。

耀中校友發起全球最大開放科學藥物研發工作「登月計劃」,探尋新冠療法

"科學家的探索就像是一個無知的小孩,不斷有求知的好奇心,試圖解答那些暫時解答不到的事。 別怕問問題,不要停止問問題。 問一個好的問題,勝過找到好的答案,科學和人生都是如此。 這是耀中帶給我最深刻的印象。"

——香港耀中校友Alpha Lee寄語學弟學妹

▲Alpha Lee的科學探索之路

去年3月,新冠疫情開始在全球加速蔓延。 劍橋大學物理系溫頓研究員Alpha Lee正在美國家中網路辦公,突然刷到一條推特:英國"鑽石光源"(國家同步輻射實驗室)的科研團隊已經篩選出一個化學分子片段,它能和冠狀病毒的一種主要蛋白酶有效結合,是最有希望開發抗病毒藥物的蛋白質靶點之一。

Alpha意識到:雖然身處家中,無數科研專案被擱置,但全球仍有成千上萬的化學家,還在為研發新冠藥物而努力。 而他所能貢獻的,就是以低成本盡可能加速這一進程——幾個月前,他剛剛在美國創辦了PostEra公司,並出任首席科學官,利用人工智慧演算法繪製化學合成路線,加快生物製藥

冠狀病毒療法登月計劃「COVID  Moonshot」(www.postera.ai/covid)專案應運而生。 發起近一年來,全球科學家提交了1.5萬餘份化學分子設計創意,其中1617個進入合成和測試。

▲Alpha(右一)與PostEra創始團隊在一起

最快的超級計算機,最優越的人工智慧演算法,最強的有機化學物合成實驗室...... 在Alpha看來,Moonshot之所以能凝聚如此多全球最優質的資源和智慧,就在於「完全的數據開放和無專利或智慧財產權限制」的公益性質。

"科學家都崇尚人文精神,能夠發揮所長説明到越多人越好,尤其在這個全球危難關頭,大家都願意分享數據,以及成功和失敗的經驗。"

如果要追問這份科學的驅動力和責任感的由來,Alpha會毫不猶豫地提起自己的母校,"我從小學一年級到中學畢業,都是在香港耀中度過的。 可以說,科學和人文精神的薰陶,都是耀中為我打下的基礎!  Alpha笑說」。

 

"不怕問問題"

在帶領Moonshot專案的過程中,Alpha的思緒不時飄回2003年的「SARS時期」,身在香港,每天聽著耀中老師「勤洗手」的叮嚀,不知可以對此多做些什麼。

▲Alpha在香港耀中畢業禮上與校監陳保瓊博士的合影

轉折點出現在六年級,一種全新的教學方式被引入課堂。 班主任Paul Humphrey老師佈置一個研究課題,讓學生回家自行查閱資料,再將發現和心得帶回課堂分享。 這種問題導向的探究性學習方法,一下點燃了Alpha的學習熱情。  Humphrey老師總是告訴學生,做任何研究都不是為了一個number(成績),或者打敗哪個人,而是今天的自己打敗昨天的自己,不斷挑戰和進步。

進入中學,Alpha的「火花」落在化學學科上。 幸運的是,他又遇到另一位良師益友——退休教授Bo-Long  Poh博士,教授他IB和ALevel化學。 那時的Alpha沉醉於化學的奧秘,時常抓住午飯時間不斷請教,其中不乏大學學習的內容,甚至包括老師的研究領域超分子化學合成。

"很多問題看似平凡,越深入發現越難,不怕回答不了,重要的是保持發問的熱情。  "Alpha回憶,Bo-Long老師從不急於給出簡單的答案,耐心地鼓勵他追根問底,理解事物究竟為什麼會如此發生,當他自己不確定時,還會回家查閱資料研究,"他啟發我如何做學者,我現在也會這樣去帶我的學生。  "

從Bo-Long老師身上,Alpha不僅看到真正的科學精神,也就是對真理的熱忱,同時還有品格教育中潛移默化的影響,比如像這樣奉獻個人時間回應學生的需要,"在耀中的教育中,科學、人文、品格教育從來都是不分家的。  "

 

科學無止境

對於化學的熱愛,最初緣起於對火焰、泡沫等化學現象的好奇,後來Alpha則越來越意識到:從生物醫藥到塑膠材料,生活中的許多部分都關乎化學反應的控制。  "希望能借助化學説明到很多人",這個志願將他引向了物理和數學理論工具。

2013年,Alpha以專業第一的成績從倫敦帝國理工學院化學系畢業,而後在牛津大學數學研究所深造,再度以第一名的成績獲得數學建模和科學計算理學碩士學位,僅僅過了兩年又獲得博士學位。

此後,他相繼以哈佛大學富布賴特學者和喬治F.開利研究員的身份,完成博士學位課程後工作。  2017年起,他開始在劍橋大學帶領自己的研究組,開展藥物化學、材料物理和機器學習的交叉領域工作。

從數十人的研究組,到如今和上百位全球科學家密切合作,Alpha對在線會議溝通的"新常態"下高效的國際分工合作感到十分自豪。 比起依託實驗室的科學家,他更慶幸自己帶著一台電腦就可以工作自如。

最令他遺憾的,莫過於"后SARS時期「商業製藥的困境。 危機一旦平息,缺乏市場激勵的前景,藥物開發就會停滯——2003、2004年國際學術期刊中發表了多個SARS病毒藥物和化合物的論文,Moonshot專案對它們進行重新合成測試,發現對抗擊COVID-19同樣有效。

▲展示全球各地機構、組織和高校對Moonshot專案貢獻的地圖

"如果當時的學者或藥廠能堅持繼續研發下去,就不會有新冠疫情,也不會有幾百萬人喪生。  2010年的中東呼吸綜合症(MERS-CoV)也是重蹈覆轍。 我們的團隊覺得,如果再損失這次機會,就真的不行了。”

Alpha希望,"開放科學"範式的轉變,能夠使得社會對健康的投資與商業利益脫鉤,幫助創造更多新的抗病毒藥物和抗生素。 目前,要控制新冠病毒流行,疫苗、藥物、公共衛生三管齊下,缺一不可。 病毒和製藥是一場無止境的鬥爭,需要新藥的不斷進步。

我們相信耀中耀華校友這種終身探究的精神會在不久的將來為人類健康福祉帶來突破性進展。

*想知道更多Alpha的故事,歡迎點擊以下連結收聽Alpha在英文播客節目中娓娓道來

https://apple.co/2NKHPBh

千帆閱過,歸來依舊是耀華少年

2020年11月28日,位於外灘的BU Club迎來一場久別重逢的校友聚會——近60名耀華校友畢業後時隔多年再相聚,氛圍格外熱烈。

本次活動由張乘愷(2012屆)、付豪(2012屆)、奚男(2014屆)、陳信怡(2015屆)等核心校友精心組織策劃,陳信怡同學還擔當主持。當年的耀華樂隊彷彿穿越了時光隧道,重登舞台,回到同學身邊。樂隊傾情演繹了包括《夜空中最亮的星》、《平凡之路》、《生活因你而火熱》等三首主打歌曲,將氣氛推向高潮。

雖然畢業後因為海外求學各奔東西,校友也開始在不同行業綻放自己的精彩,但高中時光在耀華單純的快樂、純真的友誼以及求學的熱情是大家最寶貴的財富。正如張乘愷同學所說:“這幾年有些事情變了,有些是永遠不變的,比如對音樂的熱愛,對在迷茫時期照耀我們前行的'夜空中最亮的星'的惦念” 。

活動聯合贊助者朱心坤先生對耀華濃厚的校友情誼表示讚賞,鼓勵大家把耀華的傳承發揚光大,繼續追隨夢想。外籍校長Douglas Woodruff引用了約翰肯尼迪的話,指出任何學校的成功都可以用校友對社會的貢獻來衡量。他欣喜看到大家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開疆拓土,成為棟樑之才。 Woodruff校長也和大家分享了學校這幾年的變化,尤其是在藝術和設計領域的創新,並歡迎大家常回母校看看。

“春風二十載,桃李三千樹”。 2021年,上海耀華古北校區將迎來20周歲生日,我們期待著來年共議母校發展,再敘校友情誼。

為何聯繫全球校友如像尋找迷羊且意義重大

香港耀中2003年畢業生戴亦津先生(Wayne)在耀中學習逾15年,整個童年都與我們一起渡過,這個密切的關係沒有因為畢業而中斷。除了是耀中校友,這位法國諾奧思集團地區客戶關係管理、電子商務及數碼經理亦義務擔任耀中耀華校友顧問委員會主席,為我們建立一個更有意義的校友社區。

作為第二屆IB畢業生要面對不少挑戰,Wayne說:「在耀中成長對我來說並不容易。」當年的網絡和聯繫不像現今發達,申請大學困難重重。他感嘆:「要花上數百小時才會有滿意成果。」不過有賴老師、大學及升學輔導組及同學的幫助,包括Wayne在內的第二屆IB畢業生都能取得彪炳成績,因此Wayne決定與耀中保持聯繫,參與學校的義務工作,最後還當上校友顧問委員會主席。

耀中耀華校友顧問委員會是一個頗新的組織,三年前由校友事務處、Wayne和一群核心校友建立。校友的觀念對耀中及耀華來說並不是新鮮事,Wayne說:「起初所有都是由香港開始,一直運作逾十年至今,不過一切都以香港為中心。」有見及此,當第二任主席辭任後,Wayne決定接棒並帶領改革,唯一目標是更好地連繫全球校區,擴展校友網絡,於是他與校友事務處合作成立全新的耀中耀華校友顧問委員會。

顧問委員會十分成功,在全球各地開設了分會,舉辦了多個活動,包括職業分享、虛擬校友日及校友聚會。委員會成員擁有不同的背景,來自不同世代,聚首一堂,共同構思妙方連繫全球校友。

Wayne說:「我們以往沒有這些活動,但現在我們能夠與不同種族、地區及年齡的校友歡聚。」委員會成立之初,溝通和合作都十分困難,成員身處不同時區,有些成員需要在清晨或深夜參與會議。為成員提出的構思決定先後緩急的
次序又是對Wayne的另一挑戰:「所有成員都十分積極,提出很多精彩的構思,但有時我們需要想清楚哪些可行,並在實行前想好優先次序。」他認為好的團隊化學作用幫助克服這些障礙。

校友社區及校友顧問委員會的現況令人滿意,但我們仍需繼續努力,精益求精。

Wayne說:「我們會繼續拓展我們的全球網絡,讓更多校友得益,當然,還需要聯繫那些跟我們(耀中及耀華)失聯的校友。」我們自豪地說,我們的校友遍布全球每個角落。憑着如像聖經中牧羊人尋找迷途羔羊的熱情,Wayne的夢想是尋找所有流落在外的校友,帶領他們回歸這個學術大家庭。

Wayne相信:「2020年對我們來說不是容易的一年,2021年也不見得會輕鬆,但我們已經做得很好。所有人都在適應這個新時代,世界正在高速演化,我想說的是,你並不孤單,從來都不是孤軍作戰,因為耀中和耀華校友社區一直支持你。」

校友分享生命故事 老師深受啟發

為了推廣優良的教學法,耀中和耀華於2020年11月27至28日舉行線上學習教師專業發展日,除了大學教授和教育專家的主題演講,我們還邀請了四位校友來分享,他們是香港耀中2008年畢業生施琨琪女士、上海耀中浦西校區2009年畢業生張智先生、上海耀中浦東校區2012年畢業生林立平先生及上海耀中浦西校區2018年畢業生茹薏寧女士。我們的校友帶來的舊生視野,幫助我們的教育家更加了解耀中和耀華學生的核心需要。

我們經常把年青的腦袋比作一張白紙,孩子可能未有概念自己對甚麼有興趣或者擅於做甚麼,但是他們對所有事物充滿好奇。老師擔當重要的角色,就像一支將要畫在那張白紙上的畫筆。Sherry Mao老師說:「我們作為老師的使命就是創設一個平台,讓學生探索未知的領域,發展智力,發掘自己的長處,我們在旁支持他們。」

聽了校友的分享,老師有機會從學生的角度檢視教育,反思老師的真正的意義,在這兒指的是耀中耀華教育家。Celina Huang說:「我們校友的成功故事及分享讓我意識到,一直以來我着力於學業,而忽略了個人成長的重要。」
專業發展日帶給我們的教育家寶貴的知識,增強教學技巧。校友用生命故事及真實例子啟發所有參加者,這個校友分享環節提醒我們,從學生角度探索及理解教育的重要性。Sunny Ren說:「每個孩子都是一顆獨特的種子,在耀中和耀華的土地上,他們慢慢甦醒,靜靜成長,最終開花,發出自己的光彩。」希望所有耀中耀華教育家繼續陪伴學生成長。

1200人,98場工作坊! 2020耀中耀華教師專業發展日三大亮點解讀!

線上環境下,什麼類型的學習活動最好?
如何為學生挑选和製作最合適的線上學習素材?
線上環境下,如何評估學生的作業?如何追踪學生的學習進度?
如何讓學生在虛擬環境裡與“人”保持聯繫?
如何創造最佳的線上和線下混合教學模式,幫助學生更有效地學習?
……

疫情下,以上教學難題接踵而至,耀中耀華教育者苦心探索數月,困惑有時,興奮有時。

運用科技適應突變近一年,我們發現:

○ 線上和線下的混合教學是耀中耀華推崇的學習共同體的組成部分,在科技已融進課程計劃和實踐的前提下,這種獨特的協作方式能給予學生和教師更大的彈性。

○ 學生才是學習的中心,教師是促進者,混合的學習模式不僅讓學習不再局限於四面牆的教室內,更進一步突破時空地域界限,使學習無處不在、無時不刻。

這樣的教育變革方向耀中耀華胸中早有丘壑,只是疫情讓進程加速。

是時候總結和分享經驗了!

一為同儕交流,提升專業水平;二為未雨綢繆,在下一次危機到來之前做足心理、概念和方法上的準備。

2020年11月27至28日,來自耀​​中國際學校和耀華國際教育學校12個校區的1200名中外籍教師,參加了由耀中耀華機構課程與專業發展部(Curriculum an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Division,下稱“CPDD”)組織的主題為“線上學習”的教師專業發展日。


教育總監Robert Horton博士主持第一天活動

首日兩場主演講, 60場平行工作坊,與會者交流的正是一月以來在線上學習和混合教學中走過的彎路,發現的門道。

專業發展日第二日的活動,脫胎於機構中方教師交流營,暌違六年後,也首次採用線上與線下相結合的舉辦模式。


CPDD林同飛博士主持第二天活動

規模形式 史無前例

總控制台和總主持設在香港耀中,其餘11個校區均為平行分會場。

教師在集中聆聽主演講之後,便可選擇進入虛擬教室,使用各自電子設備,通過在線教學軟件ClassIn參加預先報名的平行工作坊,與主講人和參會者的交流瞬間突破地理限制。

活動主要策劃者和協調人之一CPDD林同飛博士介紹:“這樣的規模和形式在機構史無前例。”

兩日議程中,第一天的討論圍繞“線上學習”,主辦者希望向老師提供機會分享在線及混合學習的實踐經驗,使1200位中外老師對這種學習方式的本質有更深理解,讓未來的教學更有效。

第二天的活動則以“學習中文”和“用中文進行學習”為主線。

參與者是350名華籍教師, 三個時段內舉行了38場工作坊,這意味著每九名老師中就有一位主講人,也凸顯耀中耀華中文課程和中文教學的強大實力及深厚傳統。


▲在不同校區參加活動的教師們

機構首席教育總監呂子德博士認為,幫助教師進步最好的方式就是同行間的交流和互動。 “我們的工作坊密度高,參與分享的老師比例也高,有資深的特級老師,也有初出茅廬的年輕老師,任何老師都可以報名,不是論資排輩”,呂博士自豪於活動的開放。

話題廣度 令人瞠目

機構相信耀中耀華老師自主、專業、樂於分享,工作坊的主講人有校區推薦,也有毛遂自薦,CPDD提供方向,內容只要符合主題即可。

教師個人的創造力被激發後,集體的力量開始顯現。當12個校區集結號吹響,一幅展示耀中耀華機構整體教學智慧的圖景在眼前鋪開,教師們對線上和混合教學探索維度之豐富令人瞠目。

看看工作坊話題吧!

以議程第一日為例。 60場工作坊分四大類主題:課堂策略和工具、課程規劃和發展、管理及其反思以及社區共建與福祉。

然而,從來不是為了豐富而豐富,“我們是在專注辦好教育的前提下,舉行這樣的大型內部交流工作坊,”呂博士強調。

重磅嘉賓 提升深度

林博士介紹,CPDD 8月開始與各校區聯絡,鼓勵老師投稿,至11月中確定內容,期間獲得IT部門傾力支持,搭建活動報名網站,測試ClassIn運行無阻,與每一位分享者進行線上彩排,“過千人在線,基本上沒有出現大的技術問題,體驗非常流暢,我們很感謝IT同事和CPDD負責技術對接及協調的同事,”呂博士說。

技術的成熟也讓跨洋對話成為可能,而這也成為本次活動的又一大亮點。


▲教師在虛擬教室參加工作坊

格拉斯哥大學教授Nicki Hedge在英國家中直播,這場主演講的焦點是“信任”。

她認為,動盪時期,信任比科技更重要。教育工作者應信任自己、同事和學生,不忽視自己和他人脆弱的一面。她期盼特殊時期增進的信任感,能加強教學法的發展,讓校園更為融洽,以追求更理想的教學成效。


格拉斯哥大學教授Nicki Hedge演講中

另一位主演講嘉賓香港大學教育學院教授羅陸慧英則用紮實的香港本地學校研究數據,引領我們思考如何超越混合模式,應對“新常態”。


羅陸慧英教授與Robert Horton博士對話

教授介紹了由她主持的“數碼素養 360 ”計劃的最新研究成果。

該研究的重點是停課對香港學生、教師和學校帶來的衝擊,羅教授的研究發現家庭支持以及多層次、多學科的協調領導對成功開展線上教學至關重要。


老師們觀看羅陸慧英教授的演講直播

壓軸演講來自香港耀華國際教育機構主席葉國華教授。

葉主席從他六十年前成為老師講起,將個人生命、機構發展、教育特點和教師角色置於中國歷史文化的大脈絡下檢視,以極具感染力的語言道出了耀中耀華的辦學情懷和對教職員工的期望。

“朝聞道,夕死可矣”,酷愛閱讀的他,勉勵老師將讀書作為終身志趣,要將耀中耀華的學生培養成為不受灌輸、能夠全方位、多角度思考,擅技術,又不會被工具綁架,具有人文精神的新一代優秀公民。


機構主席葉國華教授演講中

正如耀中耀華行政總裁兼校監陳保瓊博士在開幕致辭中說道,新冠疫情迫使我們開拓思路,通過一系列線上工具,我們迅速適應了新模式。然而,教育變革的道路阻且長,我們雖已選定方向,但漫漫長路仍需吾等上下求索。


行政總裁兼校監陳保瓊博士致辭

一卷膠片 一段人生

電影是一種獨特的藝術,因為它以其他藝術形式如繪畫及攝影不能取代的方式捕捉生命。上海耀華古北校區2015年畢業生陳信怡女士就正在捕捉我們缺欠的那部份生命,她希望繼續透過藝術、文化及可持續性,製作傳達人性及自然之美的電影。

「電影最終把我喜愛的一切融為一體:音樂、美術、文字及故事」

身為編導的信怡不斷參與和觀察社會,不限於身邊的人群,更是多了解自身。她說:「這樣我就能夠創作我想表達的東西。」

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期間,信怡修讀的環境課程讓她意識到氣候變化及污染問題的嚴重程度。她的首部電影《I Will Keep Your Light》就是探討氣候焦慮症的主題,並叫我們開始注意身邊發生的事。她說:「居於加拿大,環顧都是大自然、海洋、沙灘及森林,像是一種特別的禮遇。當我製作這部電影時,我更珍惜這一切﹗」她的第二部電影《Reverie》則探討科技與我們的關係,這是我們日常要處理的另一重大議題。信怡想透過一個講述停電的故事,說出當我們被迫停用我們的數碼設備時會發生甚麼事,從而鼓勵觀眾在科技與自身之間找到平衡點。「作為一個創造者,我覺得身邊所有事物、任何經歷都很自然地把我帶往我真正熱愛的事情。雖然我未必能夠解決那個問題,但可以敲響警鐘及引發大家關注問題已經很足夠﹗」

Her second big production “Reverie”, explores our relationship with technology, another big issue that we all deal with daily. Through a story about a power outage, Chelsea hopes to depict what would really happen if we were forced to disconnect from our digital devices. Ultimately, the film encourages her audiences to find the right balance between humans and technology. “As a creator, I feel like everything around us, everything we are experiencing, naturally draws me towards something I really feel passionate about. Although I might not be able to solve the problem, being able to ring a bell and bring awareness of the problem is already enough.”

「藝術的存在是為了給予我們安慰,告訴我們並不孤單,總有相似的人在經歷你正在經歷的事情﹗」

一般而言,最能感動我們的電影不是擁有最佳視覺或音響效果的電影,而是那些真正令觀眾產生共鳴的作品,這亦是信怡作為監製嘗試做到的事,她製作的所有電影都與她的經驗和觀察有關。她現正埋首兩部電影的製作,其中一部探討在大城市生活的孤獨感,尋找我們這一代感到孤獨的原因,以及我們如何離開這種惡性循環,這部電影的靈感來自還未完結的新型冠狀病毒病大爆發。另一部電影表達的訊息是我們往往忽略了勞動階層的努力,我們現在享受的一切都是他們建立的,這部電影就是探討他們的故事。信怡說:「我們中文有一句話『藝術源於生活,又高於生活』,我想從女性的角度、以剛畢業踏進社會的心境表達自我,嘗試理解生命正在發生甚麼事。」

我們在不同的人生階段會享受不同類型的電影,正因如此,信怡從沒有崇拜一個人或推崇某部戲,但在現階段,她向我們推介兩部電影:

 《一一》,2000年由楊德昌執導的台灣電影
一個台灣家庭三代人的故事帶觀眾探索台灣生活
 《羅馬》,2018年由Alfonso Cuarón執導的墨西哥電影
導演透過一名中產家庭家傭的生活,半自傳式地呈現家鄉墨西哥城科洛尼亞羅馬

有時候,影院效果的確是享受電影的重要一環,但能夠與戲中的家庭或角色連繫上,或者明白及與那個精彩故事產生共鳴,才令我們再三回味及不住思考,這就是信怡現階段最享受這些電影的原因。

夢想與麵包之間的平衡

新冠病毒病爆發期間,戲院都關門,電影似乎不再是必需品。信怡說:「但是人需要這些安慰,人需要藝術﹗」雖然她現時的製作都是短片,但她希望把細小的螢幕變大。她希望透過密密製作短片為事業累積經驗,最終能夠參與大製作,並發展自己的風格及故事。

不過,因為剛起步時的寂寂無名及在行內未有豐富經驗,很難在理想與麵包之間取得平衡,尤其是信怡大部份的製作都是非牟利的。現時,除了非牟利電影製作,她也做商業廣告及品牌宣傳片。「現在,還是起步階段,我無需作出明顯的選擇,但平衡兩者最終會是一種挑戰。如果我想繼續行這條路,我要探索這個問題並尋求答案。」

藝術從來不是要滿足所有人,而是製造與人的連繫

話雖如此,信怡鼓勵已投身或考慮從事這行業的人,要保持熱情並相信你所做的事情有意義。她說:「能夠徹底探索很難得,當這是一次獲得益處的機會,不要輕看當中的寶貴意義。當你對藝術或探索藝術的環境有熱情,請盡情發揮,這樣的事不常有。」

彩虹魚康覆醫院院長李培英: 讓康覆給生命帶來彩虹

我國運動醫學應用科技發展還落後於全球很多發達國家,除了專業力量的補充,普通人的認知也需要加強。
——李培英醫生,上海耀中浦西家長

我在杭州創業的那年,女兒在家門口的公立學校就讀了一年。雖然氣氛很好,但她感覺核心主題還是考試,沒有學習的樂趣。四年級轉學到上海耀中,我們看重的第一是耀中的歷史和聲譽,這麼多年堅持在中國做國際教育,以學生發展為中心,第二點就是耀中中西並重的文化,作為中國家庭,我們希望能夠延續中國文化的根,讓孩子不失掉中國的語言和文化。

耀中提供了很大的自由度和選擇空間。這學期女兒跟我們討論選課,還有數學和英語課程不同進度分班,我們都尊重她的想法。耀中在學習上淡化競爭,更提倡團隊合作和小組學習。老師不同的文化背景和教學風格,對孩子今後適應多元化社會也有幫助。最近女兒學習成績有很大提升,我們很高興看到,她有自主學習意識和自我驅動力,自己設定目標努力達成。

我女兒喜歡畫畫和拉小提琴。從四五歲起練習芭蕾舞,到現在將近十年了,隨着技巧的進步,她得到更多美和藝術的享受。幾次國際比賽下來,我們沒那麼看重獲獎,更重要的是自信心的提高,享受舞台,釋放自己。

芭蕾舞本身是苦功夫,少不了疼、苦、累,可以算作運動的一種。準備比賽時訓練強度很大,陪同觀察了幾次,我發現女兒足踝周圍小肌肉群的力量不夠,不能很好地支撐完成足尖立穩的動作,這就需要我們運動醫學康復醫生的幫助。後來,芭蕾舞老師帶了學校校長到我們醫院,告訴我們通常碰到的問題,比如關節活動度或者肌肉力量,請我們協助解決傷痛。這是很好的專業之間的協作。

在這方面,我國運動醫學應用科技發展還落後於全球很多發達國家,除了專業力量的補充,普通人的認知也需要加強。我們在耀中耀華學校也做過多次講座,普及兒童與青少年運動康復和成長發育的專業知識。這也和耀中耀華的教育理念一致,不僅關注孩子的學習成績,亦重視他們的全方位發展。

我們曾經在寧波中小學生中進行脊柱側彎的篩查,驚訝地發現,超過10%的孩子有脊柱側彎。有的孩子習慣性崴腳、彎腰駝背、長短腿,家長不了解,可能還怪孩子不好好走路。據我們了解,有的孩子因為脊柱側彎嚴重產生自卑心理,甚至抑鬱、厭學、輟學。但如果家長認知提升,就可以及早體檢干預,否則在運動中就容易引起損傷,比如膝關節半月板損傷、腰椎、頸椎疼痛等。

現在家長都知道運動對孩子的智力、精神各方面發展非常有幫助,但還沒有運動前做好準備的意識。所以我們建議從小學階段起,家長就帶孩子做肌肉骨骼系統體檢,了解孩子本身生理上的強弱之處,通過糾正性訓練,不僅可以減少傷病,還能提升運動成績。我們還會開出。「運動處方」,綜合肌肉骨骼、心肺有氧和體重等指標,判斷哪種運動更適合孩子,怎樣的頻率運動才最有效。我們能夠發現某項運動成績不足的深層次原因或障礙,比如哪條肌肉、哪個肌肉群比較弱,通過專項糾正性訓練來彌補,而不是一味地蠻練。

我們還關注孩子的營養和心理。比如青春發育期的女孩,體重增加,肌肉力量不足,體脂超標,對生長發育和性成熟都有影響,還會給心理造成很大衝擊。比起醫療機構的減肥和美容專案,我們更希望提供專業的干預服務,因為我們有幫助運動員處理生理發育的豐富經驗。

另一方面,尤其針對耀華家庭,有的從公立學校轉學過來的孩子,或許面臨文化衝突和學習方法的挑戰。我們專門做過幾次針對孩子學習和閱讀能力、注意力發展的講座。有的家長告訴我們,孩子讀書寫字常常漏字、跳字。按照傳統中國家庭思維,家長總認為是孩子不聽話、不用心、不認真,但這實際是閱讀力缺陷,通過專家評估和一些試驗方法,可以短時間內改善。手眼協調、感覺能力和認知能力都是相關的,每個孩子都有擅長和相對表現較弱的方面,我們的目標就是找出弱項,集中訓練。

無論是學習能力和注意力,還是身體運動能力,都貫穿孩子的一生,決定了他們職業生涯所能達到的高度。如果解決了以上那些基礎問題,其實在教育中不需要花那麼多精力去督促。許多媽媽也能從家庭中解放出來,有自己的事業和社交生活,而不是全都圍繞着孩子。

「彩虹魚」這個名字是我女兒起的,來自她小時候最喜歡的童話故事。彩虹魚渾身長滿彩虹鱗片,是大海中最美的魚,高傲而孤獨。有一天,一條小魚問牠:「能不能把你身上最小的彩色鱗片送給我,令我也可以變美一點?」彩虹魚答應了,當牠發現小魚拿到鱗片那麼高興,牠也覺得開心極了。

這是一個關於「愛與分享」的故事。我們的醫療技術可以做到「世界冠軍」,完成最複雜的心臟外科大手術後康復,幫助脊髓損傷截癱病人康復等。但我想,我們只有醫療的專業是不夠的,沒有對人的熱愛和同理心,我們做不好這些事。我們希望把專業知識分享給更多人,為生命帶來彩虹,從剛出生的嬰兒到90歲的老人,都能在我們的一站式康復醫療和護理服務中,提高生活品質,享受多彩生活。

李培英女士是耀中家長、海歸醫學博士,在醫療臨床和運營管理上都積累了豐富經驗。她回國創辦的彩虹魚康復醫院,將「愛與分享」作為宗旨,現已成為唯一入選「國家級示範項目」的康復機構。兒童及青少年康復與成長發展,是醫院的服務特色之一。李女士多次在耀中耀華學校演講,希望將健康快樂帶給更多家庭。